|
楼主 |
发表于 2012-8-20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到现在为止调查的九个人当中,七个是真正的动物囤积者,剩下的两个虽然家里养着几只宠物,但是照顾它们没有问题。调查结果与Patronek (1999)以及 Worth 和 Beck (1981)做的两项研究结论是基本一致的。以上九个被调查者都是女性,大部分四十岁以上。其中五个人独居,两个和丈夫同住,两个和子女同住,一个和母亲同住。她们大多还收集其他东西,把家里弄得吵吵闹闹,杂乱无章。她们还有一些别的特点,比如她们都觉得自己有某种特异功能,可以和动物交谈,都认为她们给予动物的关爱是那些动物管制人员所无法理解的,都相信自己人生的使命就是拯救这些动物。还有一点很典型,动物在她们的童年时代都曾扮演过重要角色,那时候的她们与父母的关系一般都是混乱的、时断时续的而且是很不稳定的。
动物囤积解释模式
一些精神分析模式被引如对动物囤积问题的解决(Lockwood, 1994)。妄想模式的解释结论是,动物囤积者患上了一种高度集中型的妄想疾患。有两点可以证明这个结论。首先,在我们的试点研究中,参与者都坚信自己拥有某种特殊本领,可以和动物交谈或交流。另外,囤积者们坚持认为他们饲养的动物都很健康,都被照料得很好。他们的这些想法与事实完全相反,这说明他们的思维系统完全与现实脱节。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不触及他们与动物的关系,这些人大部分表现都很正常,看上去也很健康。
Patronek (1999) 认为动物囤积行为可能是痴呆症早期的一个先兆。因此,痴呆症模式就被引入对动物囤积的研究中去。这种结论的依据是,一些痴呆症患者在被软禁或被监禁(26%)的情况下对自己的不理智行为仍从没有过反省。而且痴呆症患者中大约有20%的人都收集过非动物性物件(Hwang et al., 1998)。不过就痴呆症模式来说,直接的证明并不多。 他们接受管教究竟是否是因为痴呆症目前还不得而知,而且缺乏自我反省更有可能是因为精神障碍而不是痴呆症(例如,强迫性精神障碍或者厌食症)。更进一步来说,虽然对财富的囤积往往是因为囤积者本人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但是我们的研究还没发现这与认知官能障碍有什么密切关联。(Frost and Steketee, )
Lockwood (1994)还推荐了一种成瘾模式,因为动物囤积的行为与恋物癖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对动物的狂热、否定问题、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脱离**、迫害幻觉以及对个人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视而不见。其他可以支持成瘾模式的例子来自对冲动控制障碍的研究。其中最特别的是,对财富的囤积与一些冲动控制障碍有关,包括强迫性购物(Frost et al., 1998)和强迫性赌博(Meagher et al., 1999)。一些动物囤积者告诉调查人员他们常常强迫性地收集无家可归甚至有家可归的动物。
一小部分的动物囤积者可以用恋兽症模式来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动物们被当作一种提供性满足的工具(Lockwood, 1994)。虽然媒体报道过有人收集动物作为性行为对象,但是很少有证据能证明这就是人们囤积动物的主要原因。
动物囤积还可以用依恋模式来解释。有依恋情结的人从小就被剥夺了父母亲的亲昵爱抚,长大以后很不容易与周围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从小就不在父母或者监护人身边,被他们忽视或者受他们虐待,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动物囤积研究协会所做的采访发现被采访者与父母的关系混乱且时断时续,Worth 和 Beck's的报告(1981)发现他们希望从动物身上获得无条件的爱,这些都为用依恋来解释动物囤积提供了佐证。依恋模式与当前对财富囤积的理论分析也是一致的。
也许这个最简单的模式又把动物囤积与强迫性精神障碍联系在一起(Lockwood, 1994)。动物囤积行为有两个特点是与强迫性精神障碍相一致的。动物囤积者常常夸大自己保护动物的责任,癔想出许多可能的伤害,并且采取了许多不现实的办法来履行自己的责任。强迫性精神障碍患者就是这样夸大责任并且用一些脱离现实的仪式化的办法来避免伤害。
此外,Patronek (1999)指出超过80%的动物囤积者也囤积其他物品。Worth 和 Beck (1981)和动物囤积研究协会的试点研究也提供了相似的数据。强迫性精神障碍患者当中有20%到30%有囤积财富的习惯(Frost et al., 1996),虽然这一点与强迫性精神障碍的其他病症略有不同(Summerfeldt et al., 1999)。财富的聚敛和动物的囤积之间存在巨大的重叠,所以强迫性精神障碍方面的分析可能会动物囤积问题有所帮助。对非动物性物品的收集最近成为一些科学文献关注的对象,它也可以用于指导和发展动物囤积的概念模式。
对物品和对动物的囤积模式
Frost and Gross (1993)把囤积定义为“对某种无用的或用途有限的东西的获取,并且难以抛弃”。Frost and Hartl (1996)说过,为了使囤积行为具有临床意义,应该首先确定囤积者的生活环境“足够凌乱,只有这样才可以排除这个环境本应发生的一些活动”,而且必须确定囤积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压力和伤害。
囤积包括三个类别的问题行为:获取、保存和无序。在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强迫性囤积案例中,强迫性获取(购买或收集免费的东西)是一个关键行为(Frost et al., 1998; Winsberg et al., 1999)。如果用强迫性购物和收集免费物品作为指标来衡量的话,有囤积习惯的人比一般的人得分要高得多(Frost et al., 1998)。最近来自我们实验室的的数据表明那些承认自己有强迫性购物习惯的人更可能在囤积上出问题(Frost et al., 1999)。这个现象的核心是,这些囤积者无法抑制获取的欲望,哪怕这样的攫取和收集会他们带来麻烦(如财务亏空、环境的脏乱等等)。囤积动物的人看到或者听说哪只动物流离失所时,他心头涌起的也必定是这种难以抗拒的冲动。
强迫性囤积者的标准形象就是一个什么都收集而什么都舍不得丢掉的人。Frost和 Gross (1993)的研究认为无论是囤积者还是非囤积者都有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而进行囤积。这些目的涵盖了收藏物的情感价值(出于感情方面的原因,或者用于纪念生命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工具价值(将来可能用得上)或者内在价值(漂亮的外形或者吸引人的特点)。囤积者和非囤积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囤积者为更多的收藏物赋予了以上价值。这一点对于动物囤积者也是说得通的。他们对于动物的喜爱在任何方面都与常人无异,只不过他们把这份爱心给予了太多数量或者太多种类的动物。
囤积者在整理和保存他们的收藏物方面也有很多问题(Frost and Steketee, 1998; Frost et al., 1995)。这可能是囤积最让人头疼的一个特点,也是囤积者家中嘈杂无章的原因。经验告诉我们,这是我们在解决囤积问题的时候必须解决的一个病症。来自动物囤积者周围的人提供的消息表明这些人的房屋常常是年久失修,再就是很嘈杂。这就证明了这些人当中整理和保存方面的问题也很普遍。
近期新开发的认知-行为模式认为强迫性囤积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它的根源在于某些缺陷或者困难(Frost and Hartl, 1996),包括信息加工问题、对收藏物的情感依赖问题以及对收藏物扭曲了的信念。正是因为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逃避才导致了嘈杂和脏乱。信息加工缺陷包括由于无法专注于相关信息,无法组织和衡量信息而可能导致的决策障碍。特别要指出的是,囤积者似乎在信息加工的分类这一环节上存在困难,而这一环节是整理收藏物时不可缺少的。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动物囤积者也是如此,但是Patronek's study (1999)认为动物囤积者没有能力维持一个井然有序家庭环境,他们在这方面也很大的有困难。这一点也反映出他们没有能力整理信息、时间和资源,所以没有办法完成一些基本任务。
囤积者经常把他们的收藏物当作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失去(或者抛弃)它们会带来一种类似悲伤的感觉,使囤积者仿佛失去了一部分自我。来自动物囤积研究协会的初步数据表明类似的感觉也会发生在那些失去宠物的动物囤积者身上,即使这些宠物本身就活不长。也许只要一看到那些无家可归的动物,这些人的心里就立刻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依恋,就感觉非得到它们不可。可是一旦到手,这些人对这些动物的基本需求给予的关注就变得很吝啬,却又不肯抛弃它们。
动物囤积研究协会所做的试点采访发现儿童时期遭受的虐待、忽视或家庭的极度不稳定有可能促成囤积习惯,这一点与依恋模式的结论是一致的。在一些案例当中,动物被当作一种稳定器,使一个家不至于太杂乱。也许在这种情况下,动物为它们脆弱的主人提供了情感上的安慰,而它们的主人则把通常加之于人类的情感依恋转移到了对于他们来说更具有安全感的动物身上。
研究发现被此类问题困扰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妇女(Patronek, 1999),这说明年龄的增长以及性别角色也有可能造成情感上的脆弱。动物囤积研究协会项目中大部分被采访者都相对比较孤僻,而且对**关系焦虑不安,也许正因为这样,他们与动物交流比与人交流感觉更舒服。在这些案例中,动物代替了主人**关系中人类的角色,所以这些动物囤积者把自己的居所弄得不像人住的房屋而更像动物住的窝。这可能说明他们在形成对人的依恋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
迷信收藏物的性质和功能, 这是依恋模式引出的另一点,也就是说囤积者坚信自己有责任不浪费也不错误地使用他们的收藏物。我们认为在那些动物囤积者身上这一点也很显著。明确地说,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囤积动物的人通常相信他们天生能跟动物交谈和交流,这也是他们毕生的使命。
一些囤积者还声称他们必须保留对这些收藏物的控制权。这就使得别人更加孤立他们,更加怀疑他们。我们猜测动物囤积者们也想保留这样的控制权。
就像那些囤积财富的人一样,囤积动物的人对自身行为的问题没有丝毫认识。动物囤积者们的共性就是,面对确凿的证据却视而不见,都深信自己对宠物的照料是无可挑剔的。在一些案例中,囤积者的住房被破坏得太严重,只能推倒重建(Patronek, 1999)。从强迫性精神障碍的角度来说,这些例子说明的究竟是这些人患有有妄想症还是他们的意念过偏,这还有待进一步评估。除了这种非理性的信念以外,他们对动物管制人员的行为和目的也存在偏执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