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牛传》,来自香港电台节目《星期日档案》。 播出日期: 2013.07.21 (日)
早前八只黄牛在大屿山南被车撞死,目前仍未找出真凶,事件引起关注。不少团体发起关注,又同政府相关部门开会,争取加强保育本港牛只。据渔护署统计,全港约有1200多 只牛,包括黄牛及水牛,估计多是以前农民弃耕后,衍生的后代,牠们以群居形式,于西贡、大埔、马鞍山等曾经有不少农田的地区生活。不过,随乡郊地区发展,容许牛只生存的空间较以往愈来愈少,而事实上,过往牛只因随处便溺或吃村民的农作物、阻碍交通等,多次被投诉「扰民」。有意见认为,这些牛群是流浪牛,应 该迁走,部分人认为牠们,也是「原居民」的一份子,应该在有适度管理下,让牠们继续在小区生活。过往渔护署于收到投诉后,曾将牛只捉走并人道毁灭,最终在前年开展为牛只绝育的计划,以及成立牛队。
记者:宋紫晧
如视频无法显示,请移步到新浪视频观看: http://video.sina.com.cn/v/b/110746072-1986626552.html
我的观后感
如果联系到流浪猫,我觉得猫与牛,一开始都是以其工具性而进入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当原来养猫或牛的人,不再从事相关工作,猫或牛的工具性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于是他们就被遗弃了,成为流浪的孩子。
第 一,做流浪救助之难,就在于转变人们对动物工具性的认识。我想,很多做动保的人,一开始都是出于对动物的恻隐之心,看到弱者而萌生帮助的心理,这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以动物为工具的人,就未必对动物有恻隐之心了。恻隐及其引发的行动,往往与这些人在经济利益上存在冲突,如做绝育、免疫等。要转变这些人的认 识,在目前的中国社会,难度是巨大的。
第二,做流浪救助之难,也难在无法可依。从民间自发的动保行动,到国家意志层面的动保立法,存在复杂的困境。法律保护人,是基于天赋人权和人生而平等的哲学思想,这经过启蒙运动以后,已经成为全世界多数人的共识了。但在目前,动物的权益则很难经过理论推导而成立,很多人不承认猫狗是伴侣动物,所以不存在需要保护的权益。这是一个很难在哲学上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无法解决,便很难进行动保的立法。
总之,面对上述的状况,我觉得动保者只能以更多行动,来推动社会对动物的伴侣属性的认识,逐步转变人们对动物工具性的单一观念,这有助于动物生活状况的改善,也有助于动保的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