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line coronaviral polyserositis,确切地说,是无所不在的病毒对猫的普通感染当中致命的“冰山一角”。冠状病毒是居于哺乳动物和鸟类身上的普通病原体,因为带有大型RNA片段而声名狼藉。每10000个核苷中有一个会在RNA片段复制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异。因为冠状病毒基因包括大约30000个核苷,所以每复制一代,至少在一个地方会和上一代不同。因此,没有两个冠状病毒微粒在基因方面是完全相同的——这样的认识引导出所谓的“quasispecies”概念。
尽管冠状病毒通常导致自限性的,急性的肠道和呼吸系统感染,它也会存留在感染的动物体内。我们已经证明对于猫冠状病毒(FcoV)来说这是成立的。FcoV通常只导致轻微的肠炎,在西欧和美国,几乎每只猫都会患这样的疾病。从基因角度来看,低毒的“肠”FcoV和致病的FIPV是非常接近的;我们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剧毒变体,在个别受FcoV感染的宿主身上爆发。这意味着,没有两个FIP病例是由相同的病毒造成的,平行传播,亦即猫对猫的直接传播是这一规则的例外。根据试验室中和测试的结果,FcoV可以被分为两个类型:I型在欧洲非常常见,大多数FIP致命的病例中可以找到它;II型可能在世界其他地方比较常见(比如日本)。后者可以说是滤过性病毒演化的标本——它们通过RNA重组再爆发,而从犬冠状病毒带来的基因信息就在基因重组的过程中合并入I型FcoV基因。
为了研究慢性感染中滤过性FcoV的演化,从个体采样的FcoV被分类。基因族的比较显示出它们形成族群(非常接近的簇),很可能起源于单个的初始感染。每只猫分别携带不同的族群并在长期感染中形成了免疫选择(抗体沉淀)。从不同饲主处采集的健康猫的血样——其中有些呈现FcoV抗体阴性——被PCR实验证明含有FcoV。这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分析揭示了这些单独的病毒是属于“不可培养的”I型。
所有现有的数据支持这样一个模型:在猫的社会里,长期携带者保持地方性的影响。实际上,每只在繁育机构中出生的小猫,当母体带来的免疫影响消失之后,马上会受到或来自母体的感染。一旦被感染,小猫可以抵抗相似FcoV病毒的重复感染。每只猫都带有它自身的,无害的病毒族群。
FIP的关键致病因素在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感染。无毒和有毒FcoV的区别很可能是在量上。实验室内,FCoV族群的毒性取决于它感染覆膜巨噬细胞群(cultured peritoneal macrophages)的能力。在比较毒性的时候,无毒的FCoV比有毒的FCoV感染较少的巨噬细胞,制造较少的病毒。此外,无毒族群保持滤过性复制并向其它巨噬细胞传播的能力较弱。与其说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现象,不如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造成FIP的原因不尽相同。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在FIP致病过程中的介入。体液免疫很显然不具备保护作用。被实验性地给予FIPV的FCoV阳性猫经常呈现出疾病的迅速爆发和,从而导致上面提到过的“早死(early death)”现象。临床的症状和损伤被提早,平均存活时间和阴性猫相比显著降低。抗体介入的直接证据是通过注射从猫FCoV血清中提取的纯化的IgG,在实验中确实加速了FIP的爆发。我们还了解到,哪些抗体是致命的:当表现出烧焦基因的天花病毒重组体(vaccinia virus recombinants expressing singe gene products)被用于猫的免疫,“早死”现象仅发生在之前发现过钉状蛋白质(S protein)的组里。
大部分作者认为FIP的血管和微血管损伤是免疫中性的,但在实际的病理机制中有不确定的地方。至少某些血管损伤可能被归结为感染细胞免疫中性的减退所导致。在静脉内腔、内膜、壁和微血管发现了感染FIPV的白细胞。进一步说,细胞浆和前列腺素(cytokines, leukotrienes and prostaglandins)等因素可能都影响到微血管的损伤。这些东西可以引起血管渗透和嗜中性白血球和单核细胞的抗药性。因为发炎,被影响到的细胞可能做出多余的调节并释放细胞毒素。这些东西可以成为FIPV的新目标。最后的结果将会是加强本地的病毒产量,以及更强的组织损害。
以下是关于免疫复杂性(ICX)致病的另一些研究点。ICX的沉淀和一些辅助的动作被认为可以导致在血管壁蔓延的剧烈的炎症。作为结果的血管损伤将会使液体泄漏到细胞之间的空间,最终导致胸腔积液和腹水。血管损伤的后续特征(坏疽;静脉,小静脉的细胞间渗透)非常像Arthus反应。这种损伤包括集中的病毒释放——IgG和C3。
尽管FIP病毒不影响T细胞,在被感染的猫的淋巴组织中可以观察到出血和细胞的逐渐死亡(apoptosis)。Apoptosis是由感染猫的血清和体液中的ICX造成的,它只影响T细胞,包括淋巴结点细胞,但并不是所有T细胞。这一至今未发现的T细胞抑制机理可能不仅作用于FIP,也作用于其它ICX病症。
整个过程最后可以归结如下:小猫出生,被它冠状病毒阳性的母亲所哺育,在最初的几周中,初乳中的抗体保护它免于感染。母亲的抗体消失时,免疫影响随之消退。此后,小猫在母亲释放FCoV病毒的周期中被感染。这个过程可能仅仅以一段时间的腹泻和流鼻涕为迹象。小猫这时发展出活性抗体,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免疫的:病毒和抗体持续存在于小猫的器官之中,有效的细胞免疫监视被感染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这是一套平衡的“小猫生态圈”。此后,小猫可以快乐地生活。
当小猫处于压力之下(我们视之为相当于免疫抑制),问题显现了。feline leukaemia或者免疫缺陷病毒将会是抑制免疫力的确切原因,但是猫口密度(每单位面积的猫的数量),地点迁移(放到新的环境),以及其它的环境因素(比如社会地位的改变,统治地位的丧失)正在成为病毒感染和免疫衰退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免疫系统的失职使冠状病毒变种的威胁扩大,此后,大面积的变种以随机的规律产生。在它们当中有些达到了一定数量并超过了正常的族群。这成为免疫疾病的开始。
缺乏临床证据的情况下,血清学对于个体猫的诊断是无效的。在抗体指标和抗体测试3个月之后确诊FIP的猫的数目之间存在着一种映射关系。但是,在抗体指标<300的猫中,大约40%确实演变为FIP,而在抗体指标>1000的猫中只有大约半数死亡。换句话说,大约一半保持健康的猫和处于FIP威胁之下的猫具有相同的高抗体指标。和扔硬币的概率大致相同。另外一方面,在抗体指标<100的猫中,仍然有大约12%的猫在观察期内演变出FIP。根据这些信息,大约在8位饲主中就有一位带着“他的猫不会有任何问题”这个错误的信息回家。血清学无法分别无害的FCoV病毒和演变成FIP的FCoV病毒,它仅仅能分辨出过去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正在进行的——感染。任何血清测试结果为阳性的猫都可能死于FIP,无论指标的高低。很显然,冠状病毒亚种的展开不仅仅提供了许多基因方面的材料,从而提高了FIP演变的可能性,也制造了大量抗原引起抗体增长。FIP的演变随时都会发生,在复制率较低的低抗体环境中也一样,尽管可能性比较低。
另外一方面,一只未感染的猫——这和血清检测阴性的猫不是同一个意思——将不会演化成FIP。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在对猫群的研究中,86%的感染猫可以通过PCR被检测到,但血清检测只给出了71%的阳性结果。但是,没有一只血清检测阳性的猫是PCR阴性的。
我们必须问,到底有没有实验室方法可以诊断和预测FIP?目前没有实验室用的诊断试剂——实验室里既没有试验用的也没有完成的试剂——可以分辨有毒的和无毒的FCoV病毒。此外,被许多公司极力赞扬的PCR的“事迹”,无论宣传的如何,也不能保证有效。可以说,基于变体分子属性的有辨识能力的试剂是不可行的,也许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未来会有一些基于演变出FIP的动物身上发生的免疫学变化的试验。
血清检测和PCR都可以检测出受感染的猫(而敏感性不同),这对于猫群的管理是很有价值的。另一种可能是从猫的社群中移除高病毒释放者。这可以通过实时PCR(TaqMan技术)来实现。对于一种可信的病毒释放模式,每周一次的粪检实行四次就足够了。(Hans Lutz, 苏黎世, 个人通讯)高病毒释放者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被检测出,与猫群隔离,从而减轻其它猫受感染的威胁。这种做法是否有效还有待考证。但是,由通常的经验可以判断,结合其它的方法(限制猫群中猫的数量,避免群与群互相接触,经常清洁猫沙盆,新猫只有在隔离和FCR检测之后才允许进入猫群,等等。)隔离高病毒释放者将会是有效的。
通过任何控制手段稳定下来的血清检测阴性的猫当然应该避免再次暴露在病毒下,病毒对温度敏感这一事实证明是有效的——如果它确实不激发抗体。那么折衷的方法是血清测试和隔离。(?)同时,接下来可能会研究冠状病毒的顽固留存和复发,对于这种兽医内科上最难解的感染病例,传染性腹膜炎,我们还有许多东西要研究。
文章是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Horzinek博士在2001年写的
其实看完了就会无奈的发现……他提供了很多线索,但是到最后还是有更多没法解释的东西放在那里…… |
|